2013年1145项成果,5188人次参与;2014年1275项成果,5636人次参与;2015年1478项成果,6718人次参与;2016年1—9月971项成果,4642人次参与……近年来,全员性的小改小革活动在方大特钢蓬勃开展,广大基层员工参与小改小革的热情愈来愈高涨,参与人数、项目成果一年比一年多。
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德国巴登钢厂装备均为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装备,但经过大规模的持续不断地革新、改造,却创造出奇迹般的高效。巴登钢厂的案例给了他们很大的触动,为此,自2010年以来,他们学习和借鉴德国巴登钢厂先进经验,将小改小革活动作为日常性工作和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持续开展,不仅给企业创造出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,也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,从小改小革中挖出了实实在在的“金坨坨”。
改进“不拒小微”,效益“集腋成裘”
近年来,方大特钢加强培训引导,通过多层次、多形式的培训,让员工了解小改进、小革新活动内涵,鼓励员工围绕安全、环保、工艺、设备等方方面面开展创新,“小改小革”成果不断涌现,一批选题突出、创意新、效果好、应用灵活的“小、实、活、新”举措应用在生产中,既降低了生产成本、提高了工作效率,又确保了安全生产,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如炼铁厂烧结台车是烧结运行生产的主要设备之一,以往台车轮下线后,一般都是对其进行更换,所需花费的备件费用成本一直居高不下。今年上半年,该公司员工积极想办法,通过对台车轮材料进行研究,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修复工艺,采取加工切削台车轮辊面、使用不锈钢焊丝堆焊、自动化单道分层焊接等工艺,实施后解决了台车轮无法修复的难题,使原来只能报废的台车轮,经修复后还可再使用2年以上,年节约备件采购费用达52万余元。
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除了能计算出效益的小改小革项目之外,基层员工还实施了许多经济效益难以计算或效益虽小,但确确实实能提高工作效率、降低劳动强度、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改小革。如社会事务部的环卫工,自制人力冲地车,提高了路面清扫效率,且使用方便、易上手;在竹扫把上绑上包装绳,不仅扫地效果更好,而且扫把更为耐用。再如,轧钢厂大盘卷轧机吊装过程中,易出现辊轴间碰撞,造成辊环损坏,怎么办?员工们利用角钢制作辊环隔离架和六孔吊筐,将吊筐放入辊架内,一件件吊出,就能避免碰撞。
聚沙成塔,集腋成裘,小改进也能创造大效益。仅今年前三季度,该公司投入1062.21元资金实施小改小革,产生可测算的经济效益就达2770.33元,投入产出比达1:2.6。
创新不拘一格,效率大幅提升
班组由于力量和技术水平有限,不大可能从事大的技术创新活动。而且,与专业技术人员相比,一线普通员工的小改小革看起来可能有点不起眼,但他们长期工作在生产第一线,对生产中的某些细节问题有着切身的感受,他们摸索出的经验往往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,而这些问题恰恰又是专业技术人员难以体察又难以解决的。
针对这一现象,该公司通过完善小改小革管理办法,建立考核奖励机制,按照谁受益、谁实施、谁奖励的原则,小项目由班组车间实施,大项目由厂、公司成立攻关课题组,并根据效果、效益情况落实奖励,使小改小革项目实施快、见效快、奖励快,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实施小改小革、攻坚克难的劲头。同时,鼓励二级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一线员工协作开展小改小革活动,将技术人员创新的思维模式、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一线员工对生产现场丰富的经验和信息量相结合,帮助员工将“土把式”转化为小改小革成果。
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从今年前三季度小改小革实施情况看,不乏难度较高的创新项目,其中自动化技术创新占较大的比重。如《手机点检系统》小改小革,是该公司自动化部研发、各单位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信息化攻关项目。在手机点检系统实施以前,3264张点检表、21790个点检项目,每天先通过纸质记录,然后录入到电脑,造成工作繁重、效率不高、信息录入不及时等现象。通过自主研究、科学攻关,在该公司给员工配发的手机系统操作中,开发研究出了一套能够及时录入现场点检数据信息的手机点检系统,提高了现场操作员工作效率,保证了点检信息的及时录入。
此外,还有炼钢厂员工实施的《解决人工清理轨道渣难问题,实现轨道清渣自动化》《新增炉后钢包生铁自动称量加入系统》,轧钢厂员工实施的《高线预精轧油气润滑站的改造》《弹扁线18V机架底座车轮改进》等小改小革项目,通过把自动化、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,带动和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升级。
“革新无大小,管用就是宝。”近年来,方大特钢通过在一线员工中广泛开展小改小革活动,不仅促进了企业降本增效,而且推进了全员技术创新。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方大特钢有效专利由2009年改制前的3项,到目前的146项,之所以能成倍成倍的增加,这与小改小革活动的开展密切相关,其中不少专利项目正是小改小革的“升级版”。